Search


誰有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死

媽媽帶著孩子,用很激烈的方式離開人世,這...

  • Share this:


誰有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死

媽媽帶著孩子,用很激烈的方式離開人世,這樣的悲劇,時有所聞。我自己直接或間接面對的案例,印象中約有三起,幸好,孩子最後都安然無恙。

有個孩子一句不談,像沒事一樣,那是在否認階段。我們沒把握幫到孩子,就別輕易戳破。另一個孩子,直接在我面前談起大人結束自己生命的過去。那種漠然的表情,我迄今印象深刻。

面對這種重大的創傷,有時候人會處在麻木的狀態,也許是想起來非常痛,不如在情感上把它當成別人的事來談。別說孩子,連大人處在重要他人因各種原因離開這個世界的狀態,也常有罪咎感,甚至好幾年走不出來。我們就不難想像,「生命會有終點」這種衝擊,特別發生在至親的人身上,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先要提醒一點,這類事件會有叢聚效應,也就是在一段短時間會有多起類似的事件發生。媒體在報導的時候,盡可能避免重複播送,也要減少渲染或誇張用詞的現象,並加註警語。

從法律觀點,是一種勸說父母的方式。如果孩子過世,父母卻活了下來,那便可能有「蓄意殺人未遂」的刑責。可是,對於一心求死的人來說,這樣的勸說,是不是反而會更加強他的決心,使用更激烈的方式以確保成功?

就法律的意義去探討,父母不見得有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死。父母會做這樣不得已的決定,通常跟經濟壓力(失業、多病…),或者家庭衝突有關。但即使如此,整體社會與相關親屬亦有部份能力,去照顧獨留在世上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想帶孩子離開,是他們覺得這是最好的決定—不願孩子留在這個世界上痛苦。作為一個家長與心理師,我看著許多前程艱苦孩子,我真的不忍心苛責這些家長。不過,我也清楚,人一時落入低潮,情緒悲觀看不到未來,這時,還是該把機會留給孩子,為孩子堅強。

有部分的狀況,則比較接近報復。想讓孩子跟自己的永遠離開,使另一方一輩子後悔。關於這種心態,我的立場很清楚,大人的錯,不要讓孩子承受。

預防的方式,還是要回到高風險家庭的關懷與輔導。很多社會工作者實在辛苦,工作雖有意義,但整體社會的肯定不多。

最後,我想在這個時間點,分享一首詩的部分。我們接引孩子到這個世界,並相互陪伴,孩子有他的生命,不能由我們大人片面決定。祝福各位朋友,關鍵時刻,請找人幫忙,為孩子勇敢!

***************************

關於小孩(On Children)
作者:紀伯倫(Kahlil Gibran)

你的小孩,不只是你的小孩,
他們是生命的兒女。

他們經你而來,但不從你而來,
他們和你一起,但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夢中也無法探訪之處。

你可以試著變成像他們一樣,但不要讓他們變成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能倒流,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的小孩好比生命的箭,你是把他射向遠方的弓。

射手看見遠處的標記,祂用無比的神力將你彎曲,
好讓祂的箭快速飛向遠方。

讓我們因得著喜悅,曲身在射手的掌中,
如祂愛那飛奔的箭,祂也愛那穩健的弓。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

《找一條回家的路》
博客來 http://ppt.cc/MlzTT
金石堂書店 http://ppt.cc/DhHA
誠品書店 http://ppt.cc/kdXG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壓力管理、自閉類群障礙症、早期療育發展評估...等。 工作之餘,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 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如有私人相關問題(心理治療、諮商),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謝謝~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
View all posts